发挥财政职能 谱写奋进华章——弥勒市“十三五”时期财政工作综述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03-01 16:06:3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弥勒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十三五”期间,弥勒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大胆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扶贫单位到西一镇勒克幼儿园捐赠爱心棉被
 

精准支出助脱贫

  如果说,“十三五”期间弥勒市财政工作的发展历程是一幅壮美画卷,那么,“脱贫”则是其厚重而温暖的底色。

  聚焦“两不愁”,把精准脱贫作为财政支出保障的重点。“十三五”期间,弥勒市累计整合扶贫资金40.34亿元,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亿元,年均增长15.94%,支持全面补齐短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地生根,决战决胜全市脱贫攻坚。

  扫描弥勒财政的脱贫账单,“钱袋子”里的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方面的脱贫情怀逐一显现——

  确保教育持续发展。2020年,全市教育支出89,216万元。其中:优先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学前教育财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一村一幼”建设;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各项经费,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各类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市级资助全覆盖。

  卫生健康有效保障。2020年,全市卫生健康支出完成33,885万元。其中: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大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的投入,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争取中央抗疫特别国债“弥勒市传染病急诊诊疗中心”医疗卫生建设项目9,500万元;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助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投入,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

  强化文化旅游体育建设。2020年,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拨付资金4,661万元。主要用于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区厕所,保护非物质遗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大美弥勒

集中财力为民生

  民生为本,本固邦宁。如果说,“十三五”期间弥勒财政工作是一首恢弘的史诗,那么“民生”则是意蕴深刻的诗眼。

  “十三五”期间,弥勒市各级财政一以贯之地惠民生,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导向,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统筹财力向民生重点领域倾斜,大力支持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公共财政特征更加鲜明。与此同时,一直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兜底线,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民生支出累计达178.45亿,从2016年的31.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5.06亿元,年均增长15.4%。2020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55%。财政投入民生福祉支出快速增长,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在保障教育、体育、文化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保障更加殷实有力。

弥勒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依法理财提水平

  “十三五”期间,弥勒市聚焦实际,务实创新,围绕“依法理财”积极探索创新法治财政建设的具体实现途径、方式和规律,不断提升全市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制定出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制度性文件。先后制定出台了《弥勒市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细则》《弥勒市深化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弥勒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从政策体系上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由政府性债务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

  不断完善财政系统内控制度体系。从全市财政工作实际着手,建立健全了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大监督”工作机制。同时,积极开展财政收支真实性、政府性债务管理、扶贫资金监管“三大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财政资金监管,重点开展扶贫领域腐败监管与整治,把过去的事后监督,前移到事前议事中,从而让“三公”经费得到有效管控。

  加大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监控力度。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切实加大财政监督地方企业国有资产、地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监控力度,进一步规范了部门绩效目标编制,将绩效管理关口前移,在全市实现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过程、全融合、全覆盖”,大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依法接受法制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按照《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财税改革、推动财政发展,从源头上筑牢了法治堤坝,切实防范化解了涉财涉政重大风险。

高速公路和高铁穿境而过

培植财源促发展

  栽下梧桐树,为引金凤凰。如何发挥好财政支持经济的杠杆作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是弥勒财政面临的重大课题。

  弥勒市虽然是滇中新兴城市,但却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刚刚起步发展中的农业县市。总体上仍属于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全市各乡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十三五”期间,市财政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履行财政职能,大力支持财源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取得了十分突出的财源建设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培育壮大财源支柱,切实改变弥勒市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低等状况,全市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设立和扩大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推进实施工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财源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新的财源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总量平稳发展。在保持烤烟等重点税源稳定增长和骨干税源发展的基础上,全市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逐步壮大,有效改善了财政收入结构,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载体,工业和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体系。

景屏山风景区

财政改革激活力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当前这样一个大变局、大变革的时代,唯有改革者方能前进,唯有创新者方能富强,唯有改革创新者方能取胜。“十三五”以来,弥勒市财政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锐意创新,因势而变、守正创新,把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推动财政工作的第一动力,整体促进了财政事业的不断发展,激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33.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0.18亿元,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124.14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间的1.35倍、1.59倍、1.67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12.5亿元,增长60.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4.64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间的2.26倍、1.96倍。县域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一是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市财政局积极改革预算编审体系,全力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平台和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全方位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提升财政支出透明度;完成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工作,对人大代表关心的预算执行进度、转移支付下达、政府债务管理、重点支出进度和资金绩效等情况实现了动态监督。

  二是专项改革齐头并进。市财政局启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工作,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提升治理能力奠定基础;制定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的实施意见,对涉及教育、科技等6个领域的14项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进行清理。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20年,弥勒市预算单位差旅费电子凭证网上报销改革试点获得成功,得到了省财政厅的肯定和认可。

  三是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工作。制定出台了《弥勒市隐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制度性文件,健全弥勒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全市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预算单位、国库支付业务类型、代理银行、各方业务环节的100%全覆盖。

  风卷红旗过大关,勇立潮头唱大风。回首“十三五”,弥勒市财政工作成效显著;展望“十四五”,又一段崭新的历程已然开启。为了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发进取、攻坚克难,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新的征程中争取新突破,续写新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马成丹)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